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母親節,可以選擇不做好女人

2024年5月12日

有評論批評慶祝母親節的橫幅標語成為整場社會級煤氣燈效應的收網動作,認為唯有確保女人有足夠的自由去選擇擔不擔起母職,我們才夠資格去歌頌母親偉大。

https://p.dw.com/p/4flAQ
許多國家都在5月的第二個周日慶祝母親節。
許多國家都在5月的第二個周日慶祝母親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Weissbrod

(德國之聲中文網)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端傳媒」發表文章《母親節:母職路上,女人需要的不是讚美,而是忠告與支援》,作者Muk Lam認為,慶祝母親節的橫幅標語成為整場社會級煤氣燈效應的收網動作,將母親的本質定性為犧牲奉獻,自此社會完成對女人的規訓、牧養、收編以及分化,你可以選擇當個好女人,並接受隨之而來的密集母職和全母乳喂養,令自己重返職場的難度提升。透過將母職神聖化、制式化,以及限縮除去母職以外的生涯選擇,社會以區區一塊好母親的廉價牌坊勸誘一批女人無償提供生育和勞動資源。剩下的自然是不好的女人,她們可以是妓女,也可以是既提供不了生育資源也提供不了性資源、既不算聖女也不算妓女的廢棄的女性資源。

作者說,幸好我們可以選擇不當個好女人。唯有當我們確保女人有足夠的自由去選擇擔不擔起母職,我們才夠資格去歌頌母親偉大。有些獨身女人選擇當個 Single mother by choice,其實不光是單親媽媽,所有媽媽都應該是Mother by choice,成為媽媽是一個知情同意(Informed decision),女人應該事先得知所有相關風險,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將之視為預設選項。確保女人自由選擇母職要做的工夫太多了,教育上要消除男女進入高等教育的差異,職場上要由政府(而非私人企業)提供懷孕女性津貼,社會服務上要確保人們可輕易取得避孕工具、女性擁有全權決定自己是中止懷孕還是繼續懷孕,文化上要宣傳育兒是性別中立的工作,男人不比女人更差。

建議賴清德不要輕易「抹紅」對手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讓中華民國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給賴清德的520建言(之三)》,作者陳嘉宏指出,民調顯示民進黨的支持者有95.2%認同「海峽兩岸是兩個不同國家」的主張,民眾黨的支持者也有83.7%認同,而即使在國民黨的支持者裡,認同「海峽兩岸是兩個不同國家」也有50.7%。

就此,陳嘉宏給賴清德提了三項建議:首先,不要動輒用兩岸統獨的立場來解釋重大政治爭議與朝野衝突;簡言之,就是不要輕易地「抹紅」對手。第二、中華民國派固然重視中華民國台灣的主體性,也談「抗中保台」,但他們同樣重視(或更重視)「和中友中」的主張。所以,賴清德應該延續選舉時將「和平」當成關鍵字的基調:就是為了「窮盡一切努力地追求和平」,才會「窮盡一切努力地準備戰爭」。第三、傳統民進黨人不喜歡主動提到中華民國,因為他們認為這不脫離「未來一中」、「一中屋頂」,此一主張會讓國際社會誤認兩岸關係是一中爭議,反有害於台灣的國家安全。關於這一點,蔡英文一方面宣示用《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但在處理國際事務上,卻用盡力地區分台灣與中國的不同,她這種「內外有別」的處理方式其實頗值得參考。

中國經濟需要超越尋租模式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網路媒體「歪腦」發表文章《延續45年的「尋租中國」模式會因「新質生產力」而躍遷嗎?》,作者任仲指出,四十年來,農民工為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沒有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提供廉價而溫順的勞動力,中國不會成為世界工廠。但是農民工卻長期被排除在「地方成長聯盟」之外,無法公平分享快經濟成長的果實。另一方面,農民工針對嚴苛的階級剝削發起的不同程度的「馬克思式抗爭」都會遭到國家和資本的聯手打壓。

作者認為,歷史與現實經驗表明,這種世界工廠發展模式並不是永動機,它的功能發揮受到時空背景的制約,一方面,全球價值鏈的轉移有其內在規律,「逐底競爭」仍然是主要驅動力;另一方面,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受人口結構的影響瞬息萬變,農民工不會永遠甘願接受身份剝削和階級剝削,這兩方面因素決定了中國尋租式發展的內在不穩定性,而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只是觸媒。中國要追求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無論是主動擁抱還是被動接受,都需要超越尋租式的世界工廠發展模式。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