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太晚擊落偵察氣球?拜登政府遭批對中國示弱

2023年2月6日

雖然拜登政府一再強調是為了人民安全,才選擇待氣球飄至外海再擊落,卻仍遭共和黨抨擊動作太慢,對中國太過軟弱。

https://p.dw.com/p/4N8Bs
南卡羅萊納州民眾在海邊觀看美國擊落中國偵察氣球。
南卡羅萊納州民眾在海邊觀看美國擊落中國偵察氣球。圖片來源: Allison Joyce/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的偵察氣球進入美國領空,停留時間前後總計大約一週才被擊落;對此,部分美國共和黨人批評拜登政府太晚採取行動,懷疑拜登曾刻意隱瞞此事,最後不僅讓中國有機會取得美國的敏感情資,還顯得美國對中國有所示弱。

參院軍事委員會成員、共和黨籍議員柯頓(Tom Cotton)主張,早在1月28日氣球入侵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時,政府便該將它擊落,而不是容許它幾乎跨越一整個美國大陸。美國遲至2月2日才公開氣球存在的事實;在柯頓看來,此舉背後原因在於,拜登政府不願展現出對中國強硬的態度,不想被解讀為「挑釁」中共。

參院共和黨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質疑,在阿拉斯加與南卡羅萊納(氣球落海處)之間,怎麼可能「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全擊落氣球?

中國的偵察氣球4日在南卡羅萊納州外海遭擊落。
中國的偵察氣球4日在南卡羅萊納州外海遭擊落。圖片來源: RANDALL HILL/REUTERS

是否太晚擊落氣球引爭論

據美國高階國防官員說法,中國的偵察氣球曾於1月30日短暫進入加拿大空域,31日又重回美國上空,最後於2月4日被擊落於美國領海。軍方研判,若在美國大陸上空擊落氣球,其碎片將散佈7英裡(約11公里)的範圍,對地面安全構成危害,「弊大於利」。官員一再重申,該氣球停留美國空域對民眾並沒有顯著威脅,對中國能帶來的情資蒐集效用也有限,因此決定等到它飄至水域上空再擊落。

儘管如此,美國卻也承認氣球滯留空域時,有利於美國蒐集情報。一名高階國防官員週六(4日)與媒體通話時透露,美國因此得以分析中國偵察氣球的動向及監控能力,並進一步研究其碎片,藉此獲取「珍貴」的資訊。

上述說法引發外界質疑:拜登政府並未立即擊落氣球,關鍵理由究竟是為了人民安全,還是欲藉機蒐集中國情資?4日的媒體通話中,美國官員多次被問及相關問題;對此,官員強調:「最主要的考量不是情報上的價值,而是居住在地面上的美國人民安危。」

事實上,拜登原先亦希望儘早(於1日)擊落氣球,但後來在軍方建議下,決定稍待幾日。

部分共和黨人批評拜登政府淡化中國偵察氣球的風險。眾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籍的透納(Mike Turner)認為,中國派出偵察氣球「顯然就是企圖蒐集資訊,牽制美國對敏感的飛彈、核武場所的控制」,但拜登政府「並未正視這帶來的迫切威脅」。

美國對中國示弱?

共和黨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表示,透過偵察氣球事件,中國想傳達的訊息是「美國正在衰敗」,曾經的強權如今「已被掏空」;中國要讓世人看到,美國「連一個飄在美國領空的氣球都處理不了,那麼若印太地區出事,各國又怎麼能指望美國?」

面對指責,參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回應,共和黨應待有更多資訊出爐再批評。他強調,美國政府已明確向中國傳達此事「令人無法接受」的訊息,正考慮對中國祭出進一步措施。

前美國總統川普聲稱,在他執政期間「從來沒有」中國的偵察氣球入侵美國空域,因為中國「很尊重」他。然而,根據拜登政府說法,川普任期內曾發生至少三次類似事件。

另一方面,在美國透露拉丁美洲也出現中國偵察氣球之後,哥倫比亞證實其空域有類似氣球的蹤跡,但對國安與民航安全不構成威脅,目前當局正追蹤其動向。

美國發現疑似來自中國的偵察氣球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