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溪爆炸疑雲不散 德國當局選擇沉默

2023年2月22日

美國前調查記者赫什對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爆料」引起巨大反響和爭議,而德國等當事國家的沉默,也使得各種猜測甚囂塵上。

https://p.dw.com/p/4Npqu
管道被炸時,俄羅斯對德國的天然氣輸送已經停止。
管道被炸時,俄羅斯對德國的天然氣輸送已經停止。圖片來源: Danish Defence Command via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9月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引起了極大國際關注。如今歐洲當事國家進行的調查已經進行了數月,但公眾對調查進展知之甚少。兩周前,美國知名記者赫什網路發文爆料稱這一破壞襲擊是美國所為,再次讓各種猜測沸騰。

赫什援引匿名消息來源稱,去年六月,美國海軍陸戰隊潛水員在一項由白宮部署的秘密行動中,在輸氣管道上安置了炸藥,並於去年九月在挪威方面的協助下,以遙控方式引爆了炸藥。對此,美國和挪威政府立即予以否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波羅的海東岸國家也對有關報導表示質疑。

而參與調查的國家,包括德國的相關機構未公開任何與調查進展有關的訊息。對媒體的詢問,也多半諱莫如深。

2月10日,在赫什爆料之後,德國政府副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回應有關北溪案件的問題時稱,沒有訊息能證明赫什的指稱。

在上周末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前後,《世界報》記者試圖聯繫會議主席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詢問他對北溪事件看法,但後者以時間緊張為由未作回應。

如何保護天然氣管道免遭人為破壞?

語焉不詳

《世界報》報導稱,該報自去年11月以來向德國多個政府部門瞭解北溪事件調查情況,均未得到具體、明確的回應。2022年11月中,德國聯邦刑偵局安全專家秋季會議期間,記者得知,德國調查部門評估了爆炸發生之時所在水域所有船隻的數據。

此外,聯邦檢查總署委託專業人員對管線受損洩露點進行了水下拍攝,並進行了取樣分析,旨在判斷炸藥是否可能來自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長弗蘭克(Peter Frank)今年2月對《世界報》表示,調查仍在進行中,目前並不掌握作案方是俄羅斯的具體證據。

在去年11月底到12月初的德國聯邦與各州內政部長會議期間,一位與會的警方高級官員對該報記者表示,調查並不只是將俄羅斯作為可能的作案方,而是也包括西方國家。

負責境外情報工作的聯邦情報局(BND)則對媒體詢問回應稱,該機構對有關北溪爆炸襲擊的調查,"原則上不予公開置評"。

據《世界報》報導,對政府部門履行監督職責的聯邦議院監督委員會的多名成員今年一月初就曾批評有關機構拒絕向該委員會提供調查的全面訊息,理由是出於"國家利益"考慮。

赫什:未見到實證

除了直接"受害方"德國,同時開展調查瑞典和丹麥(爆炸發生在兩國的專屬經濟水域)也一直沒發布與調查相關的訊息。正是這一情況讓像赫什這樣的爆料引起更大的關注和討論。

赫什曾是知名調查記者,獲得過普立茲獎
赫什(資料圖片)曾是知名調查記者,獲得過普立茲獎圖片來源: Michael Marek

赫什的所謂"報導",並非發表在專業媒體上的新聞作品,而是發表在平台Substack上的一篇部落格,而且只有一個匿名的訊息來源。據稱此人是瞭解襲擊行動策劃的圈內人士。《世界報》曾致電赫什本人,詢問他是否親眼看到過可作為證據的文件等實物,赫什的回答是否定的。

該報引述海洋和安全事務專家分析指出,赫什講述的"作案"過程中,有一些細節與專業常識不相符或邏輯不恰。《商報》不久前的一篇評論則指出,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德國就叫停了北溪2號線,後又宣佈不再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德俄之間的天然氣夥伴關係就已終結。美國為什麼要多此一舉炸毀這樣一個"爛尾項目"?

此外,北溪管道並未被全部炸毀,其中一條仍完好無損,可以輸氣。如果是美方所為,則令人難以理解。倒是俄羅斯事後多次向德國喊話,表示如果柏林"回心轉意",可以恢復向德國輸氣。

本周二(2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應俄羅斯的請求召開會議,討論北溪管道破壞事件。聯合國政治事務專員迪卡羅(Rosemary DiCarlo)會後呼籲各方保持克制,"避免沒有根據的指控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阻礙真相調查。安理會表示,目前無法證實任何一種指控,需要等待德國、瑞典和丹麥的調查結果。

 

(世界報、商報、路透社、德新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