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經濟遭重創 在華德企商業信心探底

2022年12月15日

中國新冠疫情動態清零防控策略不久前剛剛鬆動,但是其對經濟造成的破壞是長遠的。據德國商會12月15日發布的最新調研報告,在華德企的商業信心以及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2022年達到歷史新低,越來越多德企正在推動產業鏈多樣化。

https://p.dw.com/p/4KvGV
德企對中國的信心降至歷史新低
德企對中國的信心降至歷史新低 圖片來源: Ute Grabowsky/photothek/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受訪的近600家在華德企中,66%的企業將中國的新冠疫情動態清零防控策略列為2022年度的首要經營業務挑戰,比去年增加了24個百分點。受此影響,61%的企業不打算在未來兩年內在中國市場投資或計劃減少投資,10%的受訪企業甚至考慮退出市場,其中72%的企業表示這與新冠疫情管控措施有關。

不過,駐華德國商會的調研數據是在今年8、9月間採集的,並未考慮到中國放寬防疫限制後的情況。

放寬防疫導致混亂或拖累經濟復甦

就在一周前,中國政府剛剛發布了放鬆防疫管制的"新十條",各地方政府紛紛響應,取消了出入公共場所需要出示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一系列規定,並允許感染者居家隔離。伴隨著"新十條"的發布,官方媒體也不再提及堅持了兩年半的"動態清零"策略。

中國放寬防疫限制的決策,是在全國多地爆發抗議、經濟數字不斷下滑的背景下做出的。就在今年11月,中國進口貿易額與去年同期相比暴跌10.6%,出口額也重挫8.7%,如此慘淡的外貿數據只在2020年春天疫情最早期出現過。分析人士指出,經濟降溫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頻頻進行防疫封控,導致交通、供應鏈受阻。

駐華德國商會對中國政府告別動態清零策略表示歡迎,該機構華北及東北地區執行董事晏思(Jens Hildebrandt)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在華德企對2023年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尤其是再過幾周,旅行入境限制也有望放寬,這肯定會讓德企總部對中國業務進行盤點,從而制訂下一步計劃。」 

德國商會同時也呼籲放寬防疫應當周密計劃,並且在全國各級有條不紊地實施,"德國企業致力於在管理過渡期方面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一表態也隱含了對中國政府防疫政策急劇轉向導致混亂局面的擔憂執行董事晏思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當局應當盡快批准BioNTech的mRNA疫苗上市,而相關德國企業也很樂意為中國的醫療體系做出自己的貢獻,「此外各企業也將做好對自己員工的保護,這同樣有助於壓低疫情曲線。」 

目前,已經有不少分析人士警告中國有可能在迅速放寬防疫後出現疫情爆發,尤其是一個月後的農歷新年,更是有可能加速疫情傳播。定居中國的企業咨詢師哥德施坦(Jeffrey Goldstein)對路透社表示,混亂局面很有可能出現,"中國的疫情比全球滯後三年,所以中國即將發生的事情已經在其他地方發生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警告說,疫情數字走高很有可能對明年的汽車市場造成顯著不利影響。

華寶信託駐上海經濟學家聶文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預測,突然放開防疫管制,將導致中國經濟要到2023年下半年才開始反彈。他已經將中國經濟明年增長預估值從原先的5%下調到3.5%~4%。上海保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說,中國出口貿易額今後幾個月將依然疲軟,而且鑑於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國經濟2023年將不得不更多依賴內需。

摩根斯坦利也同樣預測中國經濟將在明年下半年回暖,但暫時沒有下調5%的增長預期。英國瀚亞投資則警告說,突然放開防疫導致的混亂以及經濟回暖還會加劇通貨膨脹問題。該機構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復甦將刺激世界各地的能源價格上漲,這是全球此輪通貨膨脹的最主要因素。

不過,和其他國家相比,受惠於俄羅斯打折能源的中國受通貨膨脹的影響相對較小。今年9月中國通膨率一度達到3%,但是在11月已經回落到1.6%。

早在80年代,德國大眾就在上海設廠生產
早在80年代,德國大眾就在上海設廠生產 圖片來源: Wolfgang Weihs/dpa/picture-alliance

駐華德企悄然為"脫鉤"做準備

在駐華德國商會的調研中,38%的受訪在華德企期待2023年看到積極的發展,這一數字顯著低於一年前的51%。只有24%的企業表示,2022年他們行業的發展有所改善。駐華德國商會上海董事會主席柯曼(Clas Neumann)表示, "儘管存在各種困難和挑戰,但在市場規模和市場增長機會方面,中國對許多德國企業來說仍然是無與倫比的。大多數企業將繼續致力於中國市場。"

除了新冠疫情,在華德國企業還將地緣政治環境變動視作一大重要挑戰。越來越多的德企正在尋求中國境外多樣化、加強中國境內本土化。根據德國商會調研報告,70%的企業正在採取措施降低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相關的風險,例如國際制裁制度。為了建立企業韌性,企業正將中國境內的營運和供應鏈本地化,在東南亞開展多樣化,或者雙管齊下德國商會華北執行董事晏思對德國之聲表示,德企具體採取怎樣的供應鏈保障措施,取決於其具體的在華業務,「企業究竟多大程度上依靠中國市場?企業又在多大程度上依靠中國供貨?各企業情況不同,因此大家推行的本地化或者多樣化策略也非常不同。」 

此外,來自中國當局的監管壓力也對德企構成了挑戰,29%的德國企業報告受到不利待遇,諸如"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舉措以及北京目前對自主可控的追求為本土競爭對手提供了優勢。

總體而言,49%的在華德國企業認為,與其他市場相比中國的吸引力有所減弱,創下歷史新低。58%的受訪企業表示,與其他市場相比,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此外,對商業機會的看法更為悲觀。例如,與2019年的68%相比,只有30%的德國企業將中國國內消費增長視為重大商機。

晏思對德國之聲指出,明年初組建完畢的新一屆中國政府如果想要提振德企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就亟需清晰無誤地明確繼續支持改革開放的立場,「然而我們最近卻看到了許多反方向的訊號,比如政府公開採購時沒能給予德企同等待遇。而且改革開放對我們而言並不僅僅牽涉到市場準入,網路安全、數據安全方面的立法也傳遞出了令人不安的訊息,德企在這方面同樣需要極其清晰的表態。」 

德中關係

德國的對華政策將駛向何方?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